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巨灾风险综合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报告中,习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建立健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做出了明确要求。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强调“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以气候巨灾为代表的巨灾风险事件呈现频发高损态势,严重威胁了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不仅需要理顺巨灾风险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更需要解决好巨灾模型赋能这一关键问题。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研发迭代巨灾模型,用科技筑牢中国巨灾风险综合治理的安全底板,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气候巨灾为代表的巨灾风险事件呈现频发高损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远高于过去三十年的平均水平。其中,93%的总体损失与97%的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冲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最近几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持续保持高位。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4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全国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56人,直接经济损失4011.1亿元,同比增长16.11%,巨灾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期盼已从基本物质需求迈向安全安居的更高维度,乡村振兴与城市安全成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核心保障。巨灾风险不仅是阻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隐患,也是威胁城乡发展、影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及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筑牢巨灾风险防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支撑。
巨灾事件的产生突发性强,发展瞬息万变,其风险底数和动态演变难以看清;巨灾风险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难以量化;巨灾风险的灾前防范、灾中应对和灾后救助需要先进技术、大量资源投入及多方协调,难以管理。因此,巨灾风险具有难看清、难算明以及难管理的特点,这导致巨灾风险传统治理模式面临系统性失效,直接威胁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传统精算方法难以解决巨灾风险的长尾效应,不足以充分评估与自然灾害有关的风险。巨灾模型将气象、地质、历史灾害记录、资产分布和易损性(Vulnerability)等多源数据整合为定量化的风险评估结果,被誉为巨灾风险管理的“芯片”。国外成熟市场已有40多年的巨灾模型研发和使用经验。因此,在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破解巨灾风险治理难题亟须巨灾模型支撑。
巨灾模型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从经验主义到数字革命的过程。早期保险业巨灾风险管理依赖历史经验和专家判断,例如参考地震年鉴、洪涝档案等历史记录,但自然灾害生成原因及其致损的复杂性导致巨灾风险测算不够科学、结果可靠性比较差。随着灾害科学的理论突破(如地壳板块构造理论,气象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工程建筑损失模型的建立,巨灾模型得以科学化奠基。1992年安德鲁飓风以及1994年北岭地震对保险行业的严重冲击,推动了AIR和RMS两大模型公司的巨灾模型产品为行业所广泛接受,至今仍为美国的灾害预测和防范提供持续服务。
中国保险再保险业于21世纪初开始引入境外巨灾模型,用于巨灾风险量化及管理。2016年6月中国再保成立巨灾研究中心,着手巨灾模型研发,经过多轮迭代研发,陆续发布地震、台风和洪涝三大巨灾模型及系列产品。近年来,保险行业有的大型财险公司也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探索研发相关巨灾模型,用于内部产品设计、风险定价、损失评估、风险减量服务等经营管理。
目前业内针对巨灾模型尚无标准定义,通常理解巨灾模型的功能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人口、建筑、经济等方面数据,结合其空间地理位置,对自然灾害或人为巨灾的潜在损失进行量化评估。巨灾模型一般包含灾害模块、易损性模块、风险暴露模块和金融模块。
1.灾害模块(Hazard Module)。其机理是利用地球物理、气象、水文等学科对灾害自身的研究成果,结合科学探测结果、专家经验等估测巨灾事件的时空强度。灾害模块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源、发生地点、发生频率、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等,此模块的成果有时也被称为“事件集(Event Set)”,即在给定区域可能发生的所有巨灾事件的集合。
2.易损性模块(Vulnerability Module)。其机理是在特定强度的致灾事件发生时,量化暴露在风险中的人员、财产可能遭受的损害程度或损失率。易损性模块的核心是建立“灾害强度—损失率”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主要由标的物抗灾等级、设计基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它融合了工程学、农学、经济学等多方面专业,计算得出在特定区域,不同强度等级灾害事件给特定风险标的带来的破坏程度。
3.风险暴露模块。其机理是聚合标的物的各种空间属性和物理属性信息,包括标的位置(如经纬度或街道地址、邮政编码等)、标的价值(建筑物、附属物、室内财产等标的物价值)、标的用途(如工业、商业、农业、住宅等)、标的结构(如钢混、砖混、砖木、层高等)。风险暴露模块是巨灾模型计算的重要数据基础,对巨灾风险分析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4.金融模块。其机理是将灾害事件造成的财产或人员伤亡损失转化为金融保险损失,并根据金融机构具体要求调整输出指标。
巨灾模型通过使用客户的财产暴露数据,使用提炼出来代表灾害特点的事件集进行冲击,通过易损性模型计算建筑的经济损失,最终传导至企业的财务损失。对保险公司来说,可以直接反映到定价、准备金和偿付能力的影响方面。对银行业机构而言,可以将实体资产的损毁数据带入自身专业模型,并延伸至违约率(PD)、风险加权资产(RWA)以及资本充足率计算等。
巨灾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巨灾风险管理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评估和管理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最新成果,将以上四个模块的结果通过模拟算法进行大量运算和整合,生成经济损失的超越概率曲线,完整体现巨灾风险的风险特征。通过超越概率曲线,可以输出预期损失、不同概率分位点下的损失等各类风险结果,这些结果可以直接应用在经济资本模型等全面风险量化模型上,并计算得出尾部风险的在险价值。量化的巨灾模型能够超越直觉和经验,可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基础,同时使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巨灾风险可以在同一财务尺度上进行比较和排序。
巨灾模型的价值体现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定价与成本估算、风险防范与减量管理、风险长期规划与资源配置中。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巨灾模型能够模拟海量自然灾害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帮助金融机构、政府和实体企业进行气候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决策。其次,基于历史数据和模拟场景,巨灾模型可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在财务层面量化巨灾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范围和资金需求,可以更好地从战略角度做好风险预算和资金拨备。再次,巨灾模型能够通过高精度的模拟分析,估计灾害的产生、演变到消亡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预测不同强度、路径和剧烈程度的潜在影响,识别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建筑、基础设施的风险差异,为防灾规划和风险减量管理提供针对性建议。最后,巨灾模型研发涉及多学科综合知识,并结合高性能计算(超算)和遥感卫星等先进科技,能够帮助经济主体结合自身特点做好风险的长期规划和资源配置。
本土化的中国巨灾模型使用了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技术框架,并深度结合中国特有的灾害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和数据资源。一是灾害适配性强。根据应急管理部历年发布的灾情通报和自然灾害形势分析报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洪涝、台风、干旱、强对流天气、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等。其中,洪涝灾害为最主要的灾害类型,而地震则往往造成单年最高的经济损失,对地方财政形成显著压力。同时,台风呈现区域性突出、致灾强度高、联动性增强的特点。聚焦多发且破坏性强的核心灾种,本土化巨灾模型优先覆盖威胁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地震、洪涝和台风三类巨灾类型,并全面考虑复合灾害以及区域性灾害特征。
二是灾体数据精细。聚合多方权威数据,收集了大量实地建筑物、基础设施、农作物的破坏数据,充分利用中国历史灾害数据和地形地貌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及高性能计算(超算)等前沿技术,推演灾害发生、演变与消亡全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建筑结构特点和质量标准的物理损害易损性曲线。
三是应用场景贴合实际。巨灾模型直接服务中国巨灾风险管理与金融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了中国当前巨灾保险发展、政府风险治理和金融市场创新的迫切需求,使模型成果能直接支撑风险决策、产品设计、资金安排和市场发展。
管好巨灾风险亟须中国版巨灾模型,只有研发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应中国国情的巨灾模型,才能精准识别我国巨灾风险缺口、优化巨灾保险设计,并为国家综合治理巨灾风险提供科学支撑。
再保险业是巨灾尾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再保于2018年牵头成立国内首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技术研发的科技公司——中再巨灾,成功研发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地震、台风、洪涝三大巨灾模型系列产品,构建了覆盖政府、保险及产业三端的巨灾模型产品体系,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和风险治理等宏观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是服务保险行业,为保险机构提供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累积管理和风险减量服务,打造集风勘助手、预警助手、风险地图、模型分析于一体的巨灾风险综合解决方案。二是聚焦电力能源产业,完成对发电企业、电力能源企业的电力资产灾害风险评估服务,实现发电功率预测模型的研发与应用。三是为建筑业提供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平台和安责险平台运营服务。四是运用气候变化物理压力测试模型,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气候风险管理支持。五是面向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提供损失快速评估及风险精细化管理服务等。
截至2024年末,中再巨灾模型在30余家保险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得到应用,支持了我国80%已落地的巨灾保险试点,助力国家巨灾风险综合治理。
技术是巨灾风险综合治理的根本,要持续对巨灾模型及衍生品进行迭代升级,有效提升巨灾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打造国内领先、888集团官网入口国际一流的全谱系中国版巨灾模型。一是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全谱系中国版巨灾模型,适应多灾因多层面的灾害风险量化管理需求,开发地灾、农险及相应的气候变化压力测试等与中国实际情况匹配的巨灾模型,持续完善巨灾模型谱系。二是不断推进模型衍生品的迭代更新。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持续优化升级巨灾模型衍生产品,完善与风险减量服务相适应的功能模块。三是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研发经验,学习国际巨灾模型在高效实时计算与高频动态更新平台等关键优势领域的先进技术,将国际经验深度融入我国复杂的孕灾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中,通过融合本土高精度灾害监测网络数据、深化特定致灾因子物理过程研究、构建符合国情的工程易损性与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等路径,迭代研发更加符合中国灾害国情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巨灾模型。
市场需求是产品研发的方向盘和根本驱动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是服务巨灾风险综合治理的载体和先决条件。以实际效果为宗旨,推动我国巨灾模型与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行业风险减量管理以及上市企业与金融机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巨灾风险管理生态圈建设。一是赋能智慧应急和防灾减灾救灾。用巨灾模型驱动灾害模拟推演、预警信息精准推送、应急资源智能调度等,提高国家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智能化水平,将风险量化结果融入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选址、基础设施韧性设计标准制定等工作当中,建设韧性城市。二是赋能保险业科学应对巨灾风险。一方面,在巨灾风险影响下,传统财产险产品费率设定偏离实际情况,保险业面临较大损失风险;另一方面,巨灾保险、巨灾债券等专门应对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定价高度依赖巨灾模型的结果。要不断提高巨灾模型的精度,提高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的科学性,深化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功能定位。三是拓展行业应用范围。巨灾和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生产安全,影响金融资产估值。要不断提高巨灾模型的精度和科学性,在上市企业气候风险信息披露、金融机构资产估值中充分利用巨灾模型,将巨灾因子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金融资产估值,构筑覆盖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等主体的多元巨灾风险综合治理生态圈。
体制机制问题是综合治理巨灾风险的根本性问题,要从顶层设计、数据共享以及政策优惠等角度,多维发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风险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拓宽巨灾模型服务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巨灾模型的研发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可制定相关规范,推动巨灾模型在全国巨灾保险费率区划、巨灾债券定价、金融资产估值、企业应对气候风险以及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强制性应用,拓展巨灾模型应用范围。二是促进数据共享。灾害数据是巨灾模型的核心要素,要加强自然灾害数据积累和共享,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或支持相关机构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支持巨灾科技创新。三是加大政策优惠。在税收支持方面,巨灾模型研发前期投入大,可给予巨灾模型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激发相关主体的研发热情。资本市场支持方面,在科创板上市规则中将巨灾模型研发企业列入专精特新通道,适当放宽财务要求,侧重评估其模型的技术先进性、应用前景与行业带动力,打通技术与资本的融合渠道,拓展融资渠道,为巨灾模型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①韩钦梅,李婧华,巢清尘.中国气候风险领域的科技创新进展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4,49(03):27-33.
②玉.风险分散需求攀升,全球巨灾债券市场规模创纪录[N].上海证券报, 2025-06-16 (004).
③王笑.巨灾保险保障缺口巨大,推动再保险发展刻不容缓[N].金融时报,2022-04-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