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流无人机飞跃群山打通山区配送最后一公里,当电力巡检无人机自主识别线路故障,当重载无人机在隧道施工中吊运混凝土 —— 中国铁建正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深厚积淀,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加速奔跑。作为中央企业参与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其从技术攻关到基建布局,再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实践,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 铁建方案。
技术突破是低空经济腾飞的前提,中国铁建通过多元布局,在核心技术与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铁五院依托机场院优势,已参与全国十余座城市的低空经济规划编制,从顶层设计层面破解空域利用、场景布局等难题。在赤壁低空经济区规划中,其创新提出 生态保护 + 低空旅游 的融合模式,划定 3 条避开生态敏感区的观光航线,既保护了当地自然环境,又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针对极端环境的技术适配展现硬核实力。中铁二十三局在南北山 3800 多米高海拔林区,定制开发耐低温、抗强风的运输无人机,成功突破电池续航短、精准起降难等瓶颈。单套设备日运输量达 1.4 万至 1.6 万斤,将树苗、肥料等物资高效送达陡峭山坡,为高海拔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全新技术范式,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力运输提升 20 倍。
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注入长效动力。中铁二十局技工学校率先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建飞手培训基地,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与技能实训。这种 校企联合 模式培养的学员,既掌握飞行操控技能,又熟悉工程施工场景,入职后最快 1 个月即可独立作业,截至 2025 年已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超 500 名,缓解了低空经济领域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通用机场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是中国铁建的布局重点。中铁十五局承建的高邮高新区通用机场,作为江苏省 十四五 首个获批开工的通用机场项目,定位地区级 A1 类生产服务型机场,建成后可满足医疗救护、城市消防、短途运输等多元需求。其创新采用 模块化建设 理念,将航站楼、停机坪等设施分为多个标准化模块,建设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 40%,为同类项目提供了高效建设范本。
多点布局形成全国性低空基建网络。中铁十二局从民用航空市场切入通用航空领域,先后参与山西乡宁、安徽砀山梨园、洛阳龙门等多个通用机场建设,在机场跑道、空管系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安徽砀山梨园通用机场结合当地酥梨产业特色,专门设计了无人机植保作业起降区,年服务梨园面积超 10 万亩,实现了 通航 + 农业 的融合发展。
青岛即墨通用机场的 通航 + 保税 模式颇具特色。由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的该机场,紧邻即墨综合保税区,800 米长的跑道与 4.7 万平方米停机坪,可满足飞机总装交付、飞行培训等需求。借助保税区政策优势,进口航空器零部件可享通关便利,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目前已吸引 3 家无人机研发企业入驻,形成 起降服务 + 研发制造 的产业生态。
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样关键。资本集团诚合保险深耕低空经济保险领域,为 26 家无人机品牌提供风险保障,覆盖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多场景,累计承保规模超 10 亿元。其针对工程无人机开发的 设备损失 + 第三方责任 组合保险,解决了企业在复杂施工环境下的后顾之忧,如在津潍高铁项目中,该保险为 AI 智能无人机系统提供全程保障,助力立体安全防护网的顺利运行。
在重大工程建设中,低空技术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生产力。铁一院研发的无人机非接触测量技术,在临额铁路既有线改造等项目中大放异彩。无人机搭载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获取高密度点云数据,通过智能算法提取轨道、接触网等要素,外业效率提升 4 倍,人工既有线%,彻底告别了 人海战术,让营业线勘测更安全高效。
额哈铁路扩能改造中,铁五院的低空无人机 LiDAR 航测制图技术展现优势。集成机载激光扫描、北斗导航等技术,构建的全断面毫米级三维点云模型,精准还原铁路沿线地形地貌,为设计优化提供了可靠数据。相比传统勘测,该技术不仅消除了盲区困扰,还将天窗资源占用时间压缩至原来的 20%,最大限度减少了对铁路正常运营的影响。
特种无人机在复杂施工场景中显身手。中铁十一局在渝厦高铁白马山隧道施工中,采用重载无人机吊运混凝土,其配备的高精度传感器可适应高落差环境,888集团官网入口满足短距离、多频次的运输需求,既降低了人工搬运的安全风险,又解决了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的难题,单月运输量达 300 立方米,为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提供了稳定物资保障。
智慧巡检推动工程管理升级。昆仑集团在重庆合安高速应用的 空天自主检测系统,通过无人机外业智控飞行、多源数据采集和智慧化分析,将路段巡检从 人工二维 升级为 智能三维,异常情况巡检时间缩短 60%。中铁十四局在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用无人机为基坑监测装上 智慧眼,15 分钟即可完成传统人工 2 小时的巡查覆盖,通过 AI 算法比对历史数据,实现了从 被动查问题 到 主动防风险 的转变。
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样亮眼。中铁十六局在广东梅州废弃矿山治理项目中,用 无人机航拍 + 3D 建模 指导施工,针对崩岗地形复杂的难点,用农业无人机进行材料吊运和播种施肥,作业效率提升 3 倍。中铁二十三局在龙泉山项目首创的 无人机 + 陡坡造林 体系,通过树苗精准投送、肥料定点喷洒,替代了传统人工攀爬作业,新造林地管护效率大幅提升,让 70° 以上的陡峭山体重现绿意。
从高原林区到高铁隧道,从矿山治理到公路巡检,中国铁建将低空技术深度融入工程实践,既推动了自身产业升级,也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丰富案例。这种 基建优势 + 技术创新 的双轮驱动,不仅重塑了传统施工范式,更彰显了中央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为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