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现存的传统夯土民居的建造方式及结构特征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5-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夯土建筑是指使用未经焙烧的土壤或简单加工而成的土坯砖为主体,并辅以木块、石头、秸秆等天然材料建造而成的建筑。受当前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仍旧有近亿人居住在夯土民居建筑中,而其中传统夯土民居建筑占总量的一半以上。那么这种截至今日依旧被保留下来的极具特色的、呈现出极大艺术魅力,引发新一轮夯土建筑热潮的传统夯土民居建筑,其建造方式和结构特征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土壤(泥土)是由地球表面岩石经风化形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被氧化腐解产生的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土壤生物等所组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属于可再生资源。生土建筑拆除后,其主体可被环境吸收,在全生命周期内都不会产生废弃物,不仅对环境无副作用,还能维持生态平衡。

  夯土民居是以杵等简单工具,将填加在固定模板内的生土材料逐层夯实所营造的建筑物,施工技术简单易学,建造时所需建筑材料的绝大部分都可就地取材,因此成本低廉。甘肃会宁示范区内团队所建的新型夯土民居造价仅为600元/m,而村民自助建设的造价更低,只需280~320元/m,相比每平方米上千元的砖混结构,其建造成本大约只相当于普通砖混民居的30%~50%。在当今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各地雾霾频现,以及烧砖窑厂广泛被限的大背景下,这种古老的建造方式必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各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1)通过对我国西部新疆伊宁市“喀赞其”老城区内生土与砖混民居室内热环境的检测可知: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夏季,生土民居室内空气温度变化明显小于砖混民居,而室内空气湿度却远高于砖混民居,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居住舒适性。

  (2)对其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检测,得出生土民居墙体传热系数0.82,砖混民居则为1.68,并粗略地计算出生土民居围护结构内部不存在冷凝。利用DeST计算软件动态模拟出采暖季累计耗热量,发现生土民居比砖混民居低51.5%。这充分说明生土民居的围护结构节能保温性能明显优于砖混民居。

  888集团官网入口

  虽然个别试验有不同结论,但主要是由于测点布局条件不正确等原因所造成,这也说明了合理设计会具有更加良好的节能效果。同等测点布局条件下,生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和保温节能性均明显优于砖混民居,具有良好的宜居性;主要活动区采用“向心型”优化空间结构设计,会更有利于节省能源。

  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尤其是西南和西部地区的强烈地震中,生土建筑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大面积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生土建筑材料抗拉、抗剪、抗弯强度差,整体性能不良及低技术建造是导致房屋抗震性能差的主要原因。其破坏主要表现为:①地基薄弱、施工不良,在地震中容易造成墙体倾斜和倒塌;②墙体与屋顶刚性及变形度差异巨大且连接性差,在地震外力作用下极易滑落;生土墙承载力低下,容易开裂,裂缝延展导致错位、滑动、外闪,甚至塌落。从以上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承重墙体的破坏是导致房屋倒塌的根本原因,这也限制了夯土建筑的使用和发展。同样地,砖混结构由于建造质量差、建筑层数高、构造措施不力、墙体载力不均、整体性不良等原因,在地震中倒塌也比较严重。可见,加固墙基和墙体、增强房屋整体性,是提高生土建筑安全性、耐久性和抗震性的最好办法,因而对于夯土民居建造中,增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也显得非常必要了。

  本文主要探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的特征及现状,分析得出传统夯土建筑的节能性、环保性及舒适性良好,但安全性、耐久性及抗震性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充分吸收传统夯土民居建筑及工艺优点的基础上,我们博鳌致力于夯土科技研发,在传统的引领下达到一种创新,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将过剩和粗放的产能,运用于现代夯土墙建筑中,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技先行与创新精神,又利用了资源,对自然形成有效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